Friday, October 30, 2009

转载:(變質福音派) 小心_新福音主義_Beware of New Evangelicalism

牧者、老师们、同学们和主内弟兄姐妹们:

平安,您们好! 我收到以下这个信息内容,也看了听了youtube 里面的简短信息;期待大家可以阅览内容和youtube后,当中有一些人可以回应和讨论批判,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和学习,共同勉励。

在youtube里,讲员曾提到:

“今天很多的旧约圣经老师,不相信旧约完全的准确性。在新加坡,有很多新约老师不相信保罗书信的准确性!?”

“美国的Fuller神学院和Princeton神学院有相信诺斯底主义的神学家/教授?“

谢谢大家,敬待大家的回应。

愿神赐福予我们!

From: chan hs
Sent: Thu, October 29, 2009 11:09:53 PM
Subject: (變質福音派) 小心_新福音主義_Beware of New Evangelicalism

http://www.youtube.com/user/goldenfortune2#p/u/1/m48HmDP0ktg
From: goldenfortune2 | October 17, 2009 | 99 views

教會一直防範「新神學派思想」,因為它不信聖經. 由感染「新神學派思想」而變質的「福音派」,稱為「新福音主義」就難防得多了。要防備「新福音主義」,得先認識幾個重要人物。

第一是葛培理(葛理翰) Billy Graham,他可以說是福音派的傳道人中,第一個最先接納天主教、新神學派、和靈恩派的人。第二是C.S. Lewis,是一位著名作家,被選為影響力最深遠的神學家和護教士。因他大力推動,基督教與天主教才能聯合得這麼廣泛。第三是D avid du Plesis,他稱為「五旬節先生」,因為主動向新神學派的總部「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傳道,結果帶動天主教、新神學派主流教會、和靈恩派教會,大大成功地合一起來。第四是美國富樂神學院,教會增長系的教授Peter Wagner 和副教授 John Wimber,二人從八零年代開始,發動了「靈恩第三波運動」,又稱為「葡萄園運動」,將靈恩運動的方言、和神蹟奇事帶入福音派,使福音派大大變質;又加入與天主教、新神學派、靈恩派所推行的「大合一運動」中,影響世上百份之七十的福音派教會,接納靈恩運動,和教會大合一運動。第五位是「夏露奧肯加博士」(Dr. Harold Ockenga),他是將「福音派主義」(Evangelicalism)改變成為「新福音派主義」(New Evangelicalism)的最重要人物。他是:1)「美國全國福音派聯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的創始人;2)富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創辦人之一,也曾經一度出任富樂神學院院長一職。3)「世界福音派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第一任主席。4)「葛培理福音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cal Association)的董事。5)《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的董事會主席,亦曾一度擔任過這份雜誌的總編輯。6)曾為夏露蘭西博士(Dr. Harold Lindsell)所著的《為聖經而戰》(The Battle for the Bible)一書寫過序言。在這序言中,他為「新福音派主義」解釋說:「『新福音派主義』的誕生,可以說是與我在1948年,在帕薩丹納(Pasadena)城市演講廳(Civic Auditorium)所發表的演講詞有關。當時我在演講中,一方面承認「基要信仰主義」(Fundamentalism)的神學立場是對的,另一方面我卻指出,基要信仰的教會觀、和社會觀,卻是不對的。我呼籲大家放棄『分離主義』,又呼籲人人都應該參與『社會關懷』。結果我的呼籲得到許多福音派人士熱烈的回應。『新福音派主義』與『基要信仰主義』很不同,因為『新福音派主義』放棄分離主義,又肯定今天不同宗派之間的神學對話是有價值的。再者,『新福音派主義』還有一個新的重點,就是將福音的重心放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實際生活上,使福音顯得更有意義。」

從這位代表「新福音派主義」的夏露奧肯加博士所說的話來看,福音派早已漸漸變質,造成「教會大合一運動」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實,如果不同信仰的教會也可以合一,福音派這個名稱就無需要存在了,因為它的存在,原先是為與新神學派,和其他異端教派劃清界線用的。「新福音派主義」實在是變了質的「福音派主義」。

Monday, October 26, 2009

Sharing of ChiatSern & SiewHong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Greetings in the name of Jesus Christ.

Chiat Sern was accepted by Seminari Theologi Malaysia (STM) and enrolled in the Master of Divinity (M.Div) program since January 2009. We both resigned and moved to Seremban. We struggled and prayed on our knees as Siew Hong was still jobless after 2 months resigned from a good prospect job while Chiat Sern was searching for practical church. We seek the affirmation of God’s calls to missions. All this happened right after 6 months of our marriage, in our midst of starting to build the home of God’s love.

We are grateful as the Lord always cares and provides for us as we put our trust in Him. We have been very blessed by the outpouring of love from brothers and sisters during our time in STM. Few brothers and sisters later were offered to support us, Lutheran Church Semenyih is supporting Chiat Sern’s 2009 study fees and Siew Hong was blessed with the position of communication officer in STM.

By the grace of God, Chiat Sern has completed his 1st year course in STM. After his many burning of midnight oil to rush assignments and read books, we thank God for the good equipping in STM which integrates spiritual formation, knowledge and ministerial skill development. We thank God for our life-change and passion for God. We truly believe that for it is God who works in us both to will and to do of His good pleasure (Philippians 2:13).

Chiat Sern is having church practical in the Lutheran Church Semenyih during this semester break. He is also ministering to 2 students fro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since early this year. They had Bible studies together in their last semester.

Serving in church is a challenge for both of us as there are different needs. We are learning to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 sick, the poor and needy and at the same times, to advice others not to compromise with the standards of the world.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us and in fact to all churches as there is a widespread deficiency in the basic elements of Christian character, ethics and morality. Today many church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like the world. It has sought to be popular and acceptable to society, and in doing so, it has compromised its standards of morality and holiness. The scripture make it very clear that "do not love the world or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If anyone loves the world, the love of the Father is not in him" (1 John 2:15). This church practical gives him a good preparation and exposure prior to his pastoral work in future.

We hope to learn and be equipped with God’s words that we are able to help people to face the world’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with the power of the gospel. We hope to be part of the church which is the hope of the world that offers something that cannot be found elsewhere.

To be a professional, we need to study many years; yet to be a couple after God's own heart, we need more efforts. We experienced and felt this after married.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our home a Jesus-centered home, seeking and planning for our future. We pray to live the abundant and transformed life in Jesus Christ, to serve Him fruitfully and faithfully.

Thank you for keeping us in y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in many ways: prayers, monetary, gifts, greeting cards, words of encouragement, a hug, a pat on our back and many more that are very meaningful and great blessings to us. Thank you for all the kindness expressed to us during the illness and loss of Siew Hong’s father. Together we walk the journey of faith and pray that you will continue support and uphold us in prayers.

Please remember us in your prayers:

1. Chiat Sern will have wisdom and strength in his 2nd year study in STM and his serving in church and seminary. Chiat Sern’s preparation for his thesis writing.

2. Siew Hong’s future work as her passion and joy in food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research. Siew Hong is considering to further studies. Besides, she is interest in practical theology. She is seeking God’s direction in her life.

3. Chiat Sern and Siew Hong will have good health, wisdom in family plan and all needs to be provided in His time.

4. Chiat Sern and Siew Hong to be passionate for God and serve in love and truth.


In His Love,
Chiat Sern and Siew Hong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生命反思—如鹰展翅上腾!



记得有一天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时,忽然看到一只雄壮的老鹰,远远在高处的天上,英姿而又雄伟的飞翔,看起来非常地宏伟,仿佛大地就在它的脚下。这令我想起以赛亚书40:31:“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你知道吗?一只老鹰可活到70岁,但它若想要活到70岁,它在40岁时就要作一个选择。要么它在40岁时就结束它的生命;要么它就飞到高处里隐藏起来,经历150天的痛苦。过程中老鹰必须把身上的旧毛全部脱落,然后等新的羽毛生长出来。等到新的羽毛全部生长出来后,老鹰就可以再次地展开它那雄壮的翅膀,再次地飞翔起来,再有多30年的寿命。

我们人岂不就像以赛亚40:31所提到的老鹰吗?(不以释经为研读原则,纯粹个人的体验)在人生旅程中必定经历挫折失败,有时候失败可能接二连三。但神创造的老鹰却给我们一个提醒,当我们来到生命的一个阶段,必须安静下来,反醒省思,真实地面对自己过去的软弱和挣扎。“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如鹰展翅上腾,”我向神祷告说:“帮助我忍耐等候祢,从新得力,我要如鹰展翅上腾!”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有多少的成就,而是当每次的失败后都能站立起来,重新再来,永不放弃,一直到成功为止。多少的基督徒都经历过神给予他们的磨炼,当经历过人生的风雨雷电后,美丽的彩虹正在前方等待迎接我们。

耐心等候神的人,必从新得力,展翅上腾,重新出发!

Monday, October 5, 2009

TR111 阅读与推理: 阅读反思:梅智理:《神学与电影的关系:彼此丰富的途径》Part 2 --《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从惊秫片探索人性的邪恶。”


上一回笔者在《神学与电影的关系》Part 1的反思中,尝试从“中国传统武侠片谈基督徒的灵性操练。”今回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区域和领域:“从古代来到现代;从中国到美国去,从武侠大师转到公庭大状师(即现代的律师)。”笔者尝试从一部美国的剧情惊秫片---《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为提供一些人性邪恶的反思,来回应梅智理“结合电影和神学”的提倡。

影片简介:《魔鬼代言人》由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和基努里维斯(Keanu Reaves) 两位好莱坞巨星联袂演出,是一部有关人性在名利地位和荣华富贵的引诱下,挣扎于埋没良心和秉承公义的惊秫片(这部影片含有性爱镜头和宗教神秘色彩魔幻的片段,不宜十八岁以下观众)。罗麦斯Kevin Lomax(基努里维斯饰演)作为年轻有为的律师有着辩护不败的战绩。有一天,纽约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律师行老板约翰米顿John Milton(阿尔帕西诺饰演),以高薪豪宅优厚条件相请,他经不住这些诱惑,带着妻子玛丽安Mary Ann ,离开佛罗里达(Florida)的家乡来到纽约发展。成功继续伴随着他,一个又一个案子在他的辩护下得以胜诉。但同时他也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为之洗脱罪名的客户并非清白。他的妻子指出,律师为钱而辩护,钱又把人变成魔鬼。这话深深触动了他。接近影片结尾处,一切真相大白,罗麦斯发现约翰米顿竟然是魔鬼,此时的魔鬼撕去了约翰米顿的伪装,赤裸地亮出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一大段激烈攻击社会道德正义的言辞,几乎令罗麦斯无可辩驳。就在撒旦在火焰中,罗麦斯待灭亡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情节转折如异峰突起:罗麦斯又回到等待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结果仍然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魔鬼代言人》跟近年的法庭电影有差异,它并不以布局严谨、唇枪舌剑的案件来吸引观众,而是以一个律师生活来刻画虚荣令人堕落。本片的主人公夫妇被金钱、成功诱惑而加 入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律师行,但后来逐渐发现这个律师行有着不可告人的黑暗背景。主题都是关于律师职业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而本片的寓意人物——魔鬼的出现,则带着更多的世纪末色彩,神秘而带有寓言性质。
  
 反思:
律师的职业是为人脱罪,还是澄清事实真相?本片对这种多年来一贯奉行的司法辩护制度提出了质疑。律师在面对金钱诱惑时,又有多少律师能够主持社会正义?律师行的魔鬼老板,且不管其比喻的成份有多少,总是纵容甚至是煽动社会罪行的重要力量。尽管影片最后把现实转换为带有宗教色彩的魔幻世界,还是能得出结论,把矛头指向利用司法制度的丑恶人物,甚至是司法制度本身。这是一个人人都存疑,但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制度。制度的完善提供给罪犯脱身的可能,也提供给普通人心安理得接受不平的社会心理保障。

在这里,笔者反思国家执政者滥用权力,干涉司法界的秉公行事政策,拟定并滥用法律以达到自己个人的私欲目的;例如“蒙古女郎”案件、霹雳州政权变天、巴生自由贸易区贪污案件、赵明福堕楼命案、801游行请愿废除内安法令等事件的发生;这是否显示我国的司法制度已经法治不彰的边缘?

本片奸角律师行的老板约翰米顿,不同于一般的魔鬼或相类似的角色。他所依赖的力量,不是威逼利诱,而更多的是激发人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恶”。无论是谁,总有“内心私字一闪念”的时候,此时的人类良心是最脆弱的。而这一刻的自制力丧失,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堕入魔道难以自拔。魔鬼的阴谋就是利用这个时刻,达到控制私欲,进而控制心灵的企图。
  
而片中男主角 以自杀的方式进行反抗,似乎影射了当代人的精神状 态。“邪恶”的出身与道德的不洁使人们无力反抗道德沦丧,但逐渐清醒的社会觉悟又令他们沮丧愧疚,精神的矛盾与软弱最终导致唯一的解决方式——自杀。这是正被消费主义吞噬的现代社会的主要悲剧之一。
     
笔者有一些基督徒朋友是从事律师行业,从他们的分享当中,尽管是属于高收入的社会职业,但有着不好的口碑,关于律师的侮辱性笑话不计其数,律师犯罪的事件更是屡见不新。律师本应捍卫法律正义,但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明知被告有罪仍为他辩护 ,甚至不惜隐瞒证据,违反律师的天职。(这是现实的挣扎,笔者有基督徒律师朋友曾经历这种试探和失败,求主怜悯我们。)影片中魔鬼化身的角色,在片中其实是主人翁心魔的具象化。假如人类本身没有虚荣欲望作祟,魔鬼便无法将他任意摆弄。

这部电影毕竟没有留下令人遗憾的结局,就在撒旦在火焰中灭亡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情节转折如异峰突起:男主角又回到等待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当然,最后的结果还然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谁愿看到自己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却是撒旦/约翰米顿意味深长的眼神注视着观众,似乎提醒每一个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我在等着你!”

有一天,当我们来到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的回应是什么呢?魔鬼说:“我在等着你!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马太福音4章9节)”但主耶稣基督却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章:13至14节)”请问,我们会选哪一个呢?

好了,笔者在“神学与电影的关系”的“影评反思”就在此告一段落吧!神学与电影可以有非常丰富的途径和交流空间,其实透过电影中的信息,可以传扬基督教信仰精神,或是反映出人性的败坏。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多姿多彩,涉及了人性不同的课题,生态社会的议题,生命内容的挣扎和欲念。同样笔者也认为,若本院师生能共同观赏不同的电影经典,然后启迪智慧、交流思想,乃一大乐趣也。

TR 111 阅读与推理: 阅读反思:经典阅读:鲁益士(C.S.Lewis):《返朴归真(Mere Christianity)》



历史上不乏很多牧者,神学家,基督徒知识分子和平信徒撰写护教学的作品,然而要有体系而又全面的对信仰的辩说书籍,笔者愿意介绍英国文学界巨擎已故鲁益士(Late C.S.Lewis)的其中一本著作《返朴归真》”,作为信仰护教的经典参考。笔者也希望透过阅读与推理的阅读反思来介绍这本历史“经典著作”,提醒基督徒的信仰和自我的价值进行反思。

《返朴归真》也可以直译为“仅仅基督教”,“如此基督教”或“纯粹的基督教”。这本著作的成书主要是鲁益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环绕同一主题所作的“广播专题讲话“,由英国广播电台英国广播播送。鲁益士一生写过不少的书,有学术着作,也有童话(《Narnia》是出名的著作之一)。此书的英文名为《Mere Christianity》,有“这是不折不扣的纯净基督信仰”之意。给中文版取名《返朴归真》,指出基督信仰去掉后世所加的装饰,回到圣经的教训,可说美好无比。因为这是唯一有一位复活的基督的宗教信仰,通过他,人可以恢复真正的人的地位,具有上帝的庄严形像和她永活的生命。

笔者看《返朴归真》成书的目的为将各时代差不多所有的基督徒都坚守的信仰加以阐述,并为之辩解。《返朴归真》书中名句为人引用之多,殊少其匹。举例:美国著名布道家麦道卫(Josh McDowell)所著的书籍《铁证待判(The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乃深受鲁益士的《返朴归真》影响。麦道卫所著作《铁证待判》是现代一本基督教护教学书籍,《铁证待判》里的一些内容论述乃引典字句出自鲁益士的《返朴归真》。例如:“耶稣是骗子或疯子?”的思想争议,其精华内容乃取自《返朴归真》里“令人震惊的抉择”和“完全的悔罪者”两个章节的内容(页数:45至58)。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笔者说可见此书并非一般信仰解疑书籍。因为本书从普通的自然话题,例如人性(Humanity)、性与道德(Sex and Morality)、时间观念(Time Concept),接着以神学话题入口到伦理话题,再到基督徒所信的是什么。接下来是把基督徒的行为分4个部分,从人生观,宇宙观,理论,信仰,实例等分专题解答了在基督教信仰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认为《返朴归真》能反映很多人对自己人生和信仰评价,但就是一个“如此的基督徒”(Merely Christian), 才能从《返朴归真》跳动的文字世界,反省自己的信仰,审视自己做基督徒做得怎么样,而这也提醒我这个信仰路上所走走停停的“如此基督徒”的写照。《返朴归真》成为了我所看重的一本基督教经典书籍之一,值得推荐阅读。

Sunday, October 4, 2009

TR 111 阅读与推理: 阅读反思:李炽昌:跨越边界:《希伯来《诗篇》与中国《诗经》对人性的想象。》----“让《经典》在人性领域中显出贡献的本质。”

每个民族思想变迁和文化发展都和该民族宗教经典分不开。经典在文化历史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另外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举例:《论语》影响中国人“礼义廉耻”的守节和帝王朝代“安邦治国”的理念;犹太教《律法书(Torah)》奠定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教条和严惩罪恶的方式。

然而在当今时代,许多跨越民族和不同宗教早已经进行对话和经典进行跨文本平行阅读,以期待重现和探讨形形色色的世界和人性所面对议题和思想交流。当笔者在预备这个阅读反思时,想到曾经接触有关其他也是有关跨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书籍。第一本是《儒耶对话与生态关怀》,探讨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信仰对话有关“生态神学”的著作,由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文化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赖品超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系林宏星教授合著。第二本是《生生基督世世佛》,探索两大宗教慈悲情怀与灵修境界的交会,由越南佛教禅宗派的一行禅师所著。既然宗教之间都可以对话,民族经典的跨文本阅读对话也何尝不行呢?

李识昌在本文的撰写 – “人性理念与形象”以中华民族的智慧经典“诗经”和希伯来人诗歌经典“诗篇”, 进行文本横跨阅读,以探讨当中的共同点进行对话。本文章的重点乃以“哀歌”探讨人性对社会局势的感叹,以哀歌的形式表达及抒发当人在面对统治阶层的暴政或昏庸,社会不公义问题和面对压迫时的无奈、哀伤与痛苦。人们逆来顺受,消极的心态以诗章压制了心里的愤怒不平的之势。笔者个人认为,这种不敢“违天抗命”的心态,被压迫的情况下,人性价值和社会公义受到伤害。因此,以诗歌抒发只有使情感得以调解,但不能改变局势,只有苦害下一代。

笔者不是一个擅长阅读诗章的人,只是以笔者个人的观察,发现诗章好像比较倾向发泄人们对时势愤怒恨俗悲哀的经典作品。但是笔者再三思考,发现在人类历史上,一些的经典也有对策和方针,不再是对暴政和腐败社会的逆来顺受或怨天尤人,而是愿意带来改变并展开新的一个时势局面。笔者尝试举例:

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因着一些文人如约翰洛克(John Locke),伏尔泰(Voltaire)和卢梭(J.Rousseau)等人的经典著作,兴起了“启蒙运动”,对英国政权带来革新,还有演变了“法国大革命”,推翻当时候的封建专制王朝,奠定君主立宪或者民主共和国制度,建立民主自由人权的基础。印度的国父甘地因着对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书籍》认识,提倡了“非暴力政策”,终于成功从英国人手中争取到印度的独立。(虽然印度和巴基斯坦最终还是分割。)中国的国父孙中山,阅读《圣经》,以基督信仰的精神和原则,当国家面临灭亡之际,推翻封建满清王朝的腐败,建立中华民国。(可惜的是孙中山早逝,民国政权不到半个世纪也被驱逐了。)

从实践应用来看,作者在文章提出了经典的反思促使我们对现实局势的解释和挑战,还有我们对被欺压的群众的责任。笔者欲呼吁让我们试想:在世界上,在我国,谁是霸权?谁是被欺压的群体?谁是被遗弃边缘化的族群?谁是在社会阶层里面困苦有需要帮助的人?笔者认为当局掌权者,社会富裕人士和宗教团体务必协助这些有需要的人。他们就好比圣经所提到“受欺压,贫穷的人士,孤儿和寡妇。”

经典乃各个民族与宗教的思想与文化的结晶,经历了从创作到搜集、整理、编辑的过程;并且是历代各种文人和思想的总集。经典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包罗万象,涉及了人性不同的困境,世界社会环境的议题,生命内容的挣扎和欲念。笔者认为,若本院师生能共同阅读世界不同宗教和民族的经典,以启迪智慧、交流思想,学习实践予公共社会,乃一大乐事。

Thursday, October 1, 2009

TR111 阅读与推理 阅读反思:梅智理:《神学与电影的关系:彼此丰富的途径》Part 1 ---“从武侠片谈基督徒的灵性操练”


神学与电影可否产生共鸣?两者之间的互动又如何?基督徒如何看待电影?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笔者相信在现今看重感官感受的世界,电影或电视剧对人们思潮 和言行的影响,比起人们从书籍阅读的影响来得更加广大。因为书籍只有视觉感受,需要较长的时间让读者消化内容。而电影或电视剧却包含了视觉和听觉感受,运 用了较短的时间把信息传入观众的脑子。

梅智理的文章尝试将电影与神学结合,并带出不同处世为人的信息,也传达基督教的信仰原则。笔者个人也尝试从一些影片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原则,来回应梅智理“结合电影和神学”的提倡。

传統的中国武侠电影,都会显明一种的“武術精神”观念,或许像《黄飞鸿》或《霍元甲》这些武侠电影,其实隐约点出了基督徒在灵性操练方面的迷思。年少的黄飞鸿或霍元甲非常好強,广下战书,找人比武,务要成为“武功第一”。笔者打趣地假设“灵性操练”是基督徒的“武术”,那么达至“属灵境界”,就是基督徒眼中的“武功第一”。其实, 教会往往忘记灵性操练背後更为重要的功能。教会若把会友參加查经班、祷告会、聚会,甚至是小组的次数,当成非常重要的指标,只要低于某标准,就会有人前來“关心”。这些人的目标是要你按时聚會,对他而言,聚会次数少,就是灵性不好,需要“改进”。

到底什么是灵性的操练?灵性操练真正的目標是要模塑人性,更有仁愛的心,忍耐,待人更恩慈、更信 实。后期“黄飞鸿”和“霍元甲”真正领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习武不是为了逞強斗狠,而是要能管理自己这条最大的恶龙。不断地锻炼脚力,不是要比武的 時候可以跳得高,而是要训练持之以恒的毅力与決心;拥有更強健的身体,不是因为这样拳头才有力量,而是要有那样的能耐抵抗別人打你的伤害。

基督徒应该常常问自己,我们所进行的灵性操练,目的何在?例如禁食,是为了某个不切实际的属灵幻想境界?还是知道这有助于摆脫我们错误的安全感?独处,只是因为人家说独处好,还是知道能夠因此练习摆脱对世俗价值观的倚赖? 当知道灵性操练的真正目的时,唯有如此,教会才能不再扭曲各样的灵性操练,真正让灵性操练,成为一个模塑基督徒人性与品德的管道。

让電影不再只是電影而已,透过电影中的信息,期待传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管道之一。笔者愿意在下次的《神学与电影的关系:彼此丰富的途径〉Part 2的阅读反思中,.以另一部影片提供其他一些可行性的信仰原则,来再次回应梅智理“结合电影和神学”的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