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槟城发展之父逝世


记得在童年时,父亲常提起槟城发展之父已故敦林苍佑的事迹,还有学校老师们常提到敦林如何发展槟城的成就,甚至脑海里有印象是父亲曾带我去听敦林的政治讲座(其实那时候我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在老家槟城的居所里,父亲还藏有一本有关敦林的传记和政治生涯的书籍,这一切使我对敦林老人家的事迹印象深刻。

敦林把槟城从一个渔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设施的城市,成立自由工业贸易区、国际机场、光大大厦、现代港口等许多设备,相信许多槟城人赞同敦林对槟城的发展是居功不小。

如今敦林的逝世,对许多槟城人来说确是深感哀吊。身为槟城子弟的我,虽人居在外地,但也在此为敦林默哀:
sincere condolence to father of modern Penang: Late Tun Dato’ Seri Utama Dr. Lim Chong Eu…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创世记1:26a-27和5:1b-2的男女经文


1:26a: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1: 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5:1b: ……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
5:2: 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

创世记1:26-27常被引用来解释有关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一男一女的经文,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在创世记5:1b-2再次地重复有关经文的记载。创世记5:1b-2再次提到“神”אֱלֹהִים (elohim) (与1:27的原文“神”一样);“人”אָדָ֛ם (adam)(1:26-27cf:5:1-2);“创造”בָּרָ֣א (bara)(在1:27、5:1b和5:2都出现这个词汇);还有“男”(male)זָכָ֥ר (zakar)和“女”(female)נְקֵבָ֖ה (neqeba) (1:27和5:2兼用同样地一个字眼);以及“样式”דְמ֥וּת (demut)(1:26和5:1b都出现),这提醒在解经诠释上可同时用创世记1:27和5:1b-2来解释男女的创造。然而,1:27提到上帝用自己的“形象”(an image), 唯独“形象”צֱלֶם (elem)只是出现在1:26-27。到底人(男和女)有上帝的什么“形象”?人有上帝的“样式”?又要花费功夫去查考解释了。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男人乎?女人乎?


创世记1:26-28提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样式造男造女,男人和女人兼有上帝的形象样式。男人和女人在本性和特质上兼有相似和区别,而人类在性别上的区分有何意义?什么叫男人?为何叫女人?决定和判断的标准和定义在哪里?生理或身体的结构?心理和能力的区别?责任兼自然定律的准则?为何有些人本是男儿郎,心似女娇儿;生为男人,却要成为女人?或者本为女儿身,心是男儿汉;生为女人,却要变成男人?以上的问题,或许有人认为无聊,但是或许这些反思,进一步牵涉父权意识、女性主义、两性关系和地位、也牵涉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中性人的课题……不知道对否?今天的世界的“性人”,如何有上帝的形象样式?

Monday, November 8, 2010

旧约智慧文学《传道书》的神学反思(二)



2. 创造的神学信仰反思——隐秘的上帝还是眷顾我们的上帝?
当人尝试在上帝的创造中寻索如何掌握生命的智慧,似乎看到负面的答案,例如:人的劳碌是הֶבֶל (2:19)、人死后往哪里去(3:21)、短暂的人生(6:12)。 难道上帝在创造世界以后,隐秘起来而不照顾人的需要,人只能等候上帝工作,被动地回应人生?人对上帝只能存着畏惧的态度? 这种观察是不正确的,从智慧文学理解创造神学的进路,提醒我们有一位创造者——上帝“אֱלֹהִ֖ים”( elohîm),上帝与人存在分明的界线(5:1),上帝与人有区别,人有其限制;人是被造者,不是上帝。

2.1. 眷顾我们的上帝
智慧文学的创造神学乃对传统理性能把握自然、生命法则和得到生命意义的怀疑和批判所发展出来,以创造神学解读《传道书》的הֶבֶל是源于希伯来文化的传统。 其实《传道书》声明世界的创造和存在乃是上帝在最起初时的创造起点,(例:1:4-7、13;3:1-8;12:1、7); 上帝在宇宙中的角色乃是继续维持宇宙秩序,而受造物在其中生活,经验这个有秩序的上帝。 《传道书》亦正面地指出上帝是一位赐予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以后,与世界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施予者与受惠者的关系 。上帝将不同的福份赐予人类,在福份中享受上帝的创造。其实人生是充满福乐的,所谓人生福乐就是悦纳上帝所赐予的享乐(例:2:24-26;3:13;9:7-10)。 在5:17-20,传道者用了两次赐予“נָתַן” (n¹tan) ,指出“既善又美”的人生其实是上帝给人的礼物。 在7:13-14,传道者提醒我们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上帝的作为, 所以眷顾赐福我们的上帝正是《传道书》中重要的正面神学领悟之一。
(待续)

Tuesday, November 2, 2010

如有50亿领吉

如有50亿领吉可以:

填饱许多人的肚子;

穷苦人有屋瓦遮盖;

教育素质和设备提升;

交通系统改善;

农业生产技术增加;

我们需要兴建百层楼高的摩天大楼吗?

我们已经负债累累,经不起这样的奢侈!

Monday, November 1, 2010

同喜乐哀哭


在这幸灾乐祸、不容许别人比自己强的时代里,巴不得别人都落在比自己更痛苦的处境中,何处去真正找到一同喜乐一同哀哭的人?你好,人家妒嫉你;你落难,人家庆幸;锦上添花或者有人,雪中送炭的人则难找到。

曾经因为与弟兄姐妹在事奉理念上的不同而离开事奉岗位,而一些曾经在一起事奉的队友们,不但没有前来慰问详情,反而认为不忠心于团队,到处说坏话,遭来弟兄姐妹的冷眼藐视,只得分道扬镳离开。纵然大家再见面时,也只得到冷漠的对应。

外面的世界是如此,难道教会的圈子也是这样吗?若不是主耶稣基督的爱在我生命中不断地激励我,上帝的道(圣经的话)不断地安慰我的话,很可能早就不想继续事奉下去,离开圣工,离开教会算了。喜乐与哀哭是心情感受在情绪上的一种表达,但是喜乐的人能与人一同喜乐,令喜乐更为落实;同样的,哀哭的人能与人一同哀哭,则减少哀哭凄清。因为在这些喜乐与哀哭混合的世界里,喜乐和哀哭是人生必有的事。而在这时代里,又何等非常需要有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的基督徒!

罗马书12:15“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在目前个人主义和以势力为重的社会里,可说是金玉良言,放在实际生活里,在这个喜乐哀哭都有的世界里,“与”我们一同喜乐哀哭是带给我们多大的安慰,重要且有价值。

Tuesday, October 26, 2010

旧约智慧文学《传道书》的神学反思(一)



《传道书》充满哲理,为人生的意义和本质发出令人深省的问题,在结构上使用典型的智慧文学形式如格言、比喻、省思以及诗歌。对于信仰和神学信息,可诠释解读生命意义的神学、创造神学、智慧神学和敬畏上帝的神学论述,来检视《传道书》的信仰观点,反思纠正对《传道书》的负面传统观念,阐述正面信仰领悟和得着。

1. 生命意义的神学信仰反思——虚空的人生还是积极的人生?
《传道书》的主要关键用语乃“הֶבֶל” (hebel), 而“虚空”的翻译与原文意思相距甚远。 其实הֶבֶל在希伯来文的原意是“气”或“风”,一个短暂且无实质的事物。 所以对הֶבֶל的理解为:一、“荒谬”或“讽刺” ;二、“不能理解”或“如谜以一样” ;三、“不能抓住”,或引申为“实质上不能抓住(即短暂)” (例:6:12;7:15;9:9;11:8) ;或“理性上不能抓住(即不能掌握、奥妙难解)”(例:2:26;6:1-2;8:10、14) 。以上对הֶבֶל 的理解主要是让我们看到《传道书》作者——传道者“קֹהֶלֶת ”(qœhelet)其实是在抒写人生在充满荒谬、短暂、奥妙莫测和不能掌握הֶבֶל的场景中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1 积极进取的人生
人以为《传道书》谈的是消极的人生,尽都负面的信息,觉得在日光之下的人生只有הֶבֶל。但《传道书》不仅没有鼓励我们进到日光之上,反而是挑战我们在日光之下努力生活,在地上活出信仰,在הֶבֶל的生活去经历人生。传道者观察日光之下的人生充满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顺逆得失(3:1-8),在行走人生道路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冲击和困难,但要存心忍耐,直到走毕全程,因为事情的终局比事情的起头重要(7:8)。虽然有人为将来而活,时刻为未来的日子忧虑筹算,不晓得在劳碌中享福(5:18-20),而有些人则活在过去(7:10)。但人生重要的不是过去或将来如何,而是此时此刻,有生命气息就该活在当下,当全力以赴作该作的事,以求不枉此生(9:7-10)。 传道者多次勉励我们,人生要在劳碌中享受上帝所赐的恩惠,开心生活和工作,以喜乐的心度日(例:2:24;3:12-13、22;5:18;8:15;9:7;11:6-9)。 传道者也提醒我们,上帝要我们欢喜快乐享受劳碌所得,因为上帝悦纳我们的工作;还要有外表的装扮,好像怀着欢度庆典的心情来过活(9:7-8)。 因此,纵使我们人生荆棘满途,我们仍然可以保持积极的人生观。
(待续)

Tuesday, August 24, 2010

圣经《启导本》精装白边简体版


圣经《启导本》精装白边简体版

出版社:海天书楼

原价:RM159.00,现卖(二手):RM100.00(价钱还可商量)

【简介】

· 正文用《国语和合译本》,严格校核。

· 经文注解明白畅晓,逾一百五十万字。

· 遇难字,在同一节尾注音,人人认得。

· 标注现代用词,解明经文词语。

· 特备书前“参考资料”,提供人地背景。

· 独有图片与图表“注解”,补文字不足。

· 备有译注帮助深入了解中文译文。

· 书前简介,千锤百炼,把握每卷总旨。

· “主题索引”近万条,查经题目包罗无遗。

· 辅读专文逾十万字,由圣经专家执笔。

· 新式标点;第三身女性用“她”,事物用“它”。


有意者请联络我哦!电话:012-3531586 e-mail:limchiatsern@yahoo.com

Friday, July 30, 2010

为何要在教会服事?

为何要在教会服事?如果只是用一句「这是基督徒的本份」作为回答,这是肤浅的回答;因为始终没有解释服事的目的。 如果教会牧者和领袖说这是上帝的命令,圣经如此说,不可过问,何时上帝比我们来得更理性,更毫无怜悯之心?到底为什么要服事?


今天的教会充满权力、人事和行政的问题,还有教会领袖的霸权神学思想和对会友的服事观单一化和极端化,都使得不少人因而对教会彻底失望,离开教会。然而,这不代表他们已经离开信仰;宣布放弃信仰跟离开教会是两回事。教会是「属于上帝的」。我们想为教会付出,是因为教会是属上帝的事物,因此我们为教会所作的服事就如同为上帝付出。


问题是在今日的教会里,只因教会本身欠缺事奉人员,而一旦有人因为有原因没有参与服事,没有先明白那个人不服事的原因,就很容易被冠上“灵命软弱,不够爱主委身,不够属灵”。而当有人愿意加入事奉的行列,依然有不少阻挠和限制。教会要不是认为一个人不够成熟,就是怕他/她在教会里搞什么改革措施;结果限制事奉的空间,领袖给予诸多刁难。这样的教会会使人的心里热情自然就冷却下来,最后甚至无法投入教会生活,这也成为部分人离开教会的原因。

教会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信徒信仰的成长,当大家看不起你,没有人肯定你的付出,与你决裂,你仍然还要服事吗?坦白说,你会感到孤单;你唯有更要依靠上帝。如果问心无愧的话,唯有学习依赖上帝的力量改变教会的不足。

Sunday, June 13, 2010

回归圣经vs 教会传统


历史渊源:
在15世纪后期,圣经的各种版本在欧洲广泛流转,信徒有机会直接阅读圣经,逐渐对当时大公教会传统所作的解释的正确性产生质疑。圣经的历史和文本研究批判,降低了大公教会对圣经的传统解释权威,使改革家认为教会的传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并非一贯正确,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圣经本身,任何人都无权垄断圣经的诠释权,在根本上否定了教会的传统。

而极端的作法就是认为可以抛开传统解释,而凭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向信徒讲解圣经。他们把当时的教会和新约时代的教会进行对比,使信徒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并以此来反对当时的教会。

反思:
重新发现圣经对改教运动领袖有极重大的影响,为信徒提供了整个初期教会背景的资料,使他们看清自己所处的教会已经与使徒和教父时期单纯的教会大相迳庭。教会里所堆满的各种宗教仪文、习惯与礼仪,都是初期教会所没有的。回归圣经打破了单一宗派教会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改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唤起了对当时教会的神学诠释开始怀疑和反感。

宗教改革历史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当如何看待教会传统?或许我们不当完全否定所有的教会传统,因为教会传统的确帮助我们认识教会在历史中的定位和作为。我们应当辨明教会传统中的是非黑白,懂得从中取舍真假的教义。今天无论任何神学家或宗派教会,都无权独霸垄断圣经的解释权,认为自己的圣经和神学诠释比较起其他人是最靠近真理的。圣经是上帝的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教会传统的权威来自上帝的赋予;圣经的原则必须作为教会传统解释的基础权威,圣经诠释及教会传统诠释必须相互呼应,形成两者相互补的均衡,为拟定并保持基督教信仰的纯正性。

Wednesday, June 2, 2010

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牧师娘何耀珊 大跳艳舞 被批伤风败俗 老公劝她放宽心

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牧师娘何耀珊大跳艳舞,被批伤风败俗,老公劝她放宽心。

详文请看:

http://wanqushijie.blog.hexun.com/35108558_d.html

Wednesday, May 26, 2010

马丁路德的崇拜观


在信义会(路德宗)的教会服事,必须稍微了解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崇拜观。路德以更正教的福音原则(Protestant Evangelical principle)保存罗马天主教会的內函(Roman Catholic church substance)路德为后代留下崇拜模式的福音教导,认为在崇拜礼仪事上不用弃旧立新,只以福音角度,藉着会众的共同语言和地方性文化,对即有的崇拜礼仪加以修饰和融合。同时也不拋弃沿用多年的大公教会传统,而加以修订善用。路德強调当以信徒的自由善用礼仪,信徒即以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原不需要什么崇拜秩序,也不为礼仪而活。但礼仪是为信徒而效力,好帮助他们坚固信仰答辩,甚至引导他人归信基督。因此教会的公共聚会,均宜规矩有秩序地进行,目的在提升参与者的信心和愛心。

如果今天教会要在崇拜礼仪方面向路德学习,笔者认为是他基于福音神学所引伸的礼仪改革基本原则,而不是盲目抄袭或机械式地重复大公教会崇拜程序。笔者认为路德的贡献就是使崇拜礼义秩序和礼文更加简洁、本色化、大众化,务求提高会众参与程度。人际之间关系,往往藉著外表的礼节形式来表达(例如握手乃是人与人之间表达礼貌之礼仪),在教会生活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形式和礼节为人类生活提高意义和稳定性,所以任何公共崇拜形式必不缺少礼仪。

Saturday, May 15, 2010

《神学的科学》读后感

终于阅毕托伦斯T.F.Torrance《神学的科学》一书,在此简略分享个人的读后感:

向来以为科学与神学两者在议题关怀和研究方法上是对立的,但是当阅读《神学的科学》一书后,改变了我对科学和神学两者关系的看法。

的确赞叹本书作者涉及科学理论和逻辑哲学等的知识掌握,书写思路与风格,发挥学术观念及语言,对科学的认知概括性呈现其神学观念。

欣慰能从本书的科学方法论与神学的关系中学习有关科学对神学的认知价值,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和实践性应用在神学上,当中看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所有的“研究法”。

真理在科学中是被发现的,而在神学中则是被启示的,也就是科学中发现真理必须要对自然对象进行控制和改造;而在神学中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则是无条件的信仰,对上帝的彻底委身。按照托氏的观点,科学最重要的客观性精神和进展,是源于基督教信仰,而神学和科学知识研究一样,都是渐进式地迈向接近真理的境界。

然而我也认为神学的进步也促进科学的进步,我们应当把自然科学的探究当作一种信仰使命,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确佩服作者对神学和信仰的坚持,居然能够与其对科学研究精神立场如此和谐一致。《神学的科学》一书的确帮助人融会贯通神学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