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4, 2013

我患上忧郁症-谁来帮助我?

    我患上忧郁症以后,谁来帮助我?信义会的会督或教会牧者领袖对我不闻不问,没有关心我的病情,没有在祷告和财务给予任何的协助。在我休养期间的几个月后,拨来一通电话就建议我“离开”事奉岗位。这就是所谓的“宗派教会”,让我失望。
   我患上忧郁症以后,谁来帮助我?是一些弟兄姐妹私下在爱心上的帮助——介绍医生给我;介绍辅导员给我;给我一些在祷告上的守望和经费上的支持。

Monday, November 18, 2013

我患上忧郁症

好久好久没有在部落格里分享了。自从2011年在STM毕业后,2012年开始在Lutheran Church in Malaysia(马来西亚信义会)事奉当实习传道。原以为在2012年结束后就可以当正式的传道,然而在2013年却被延长(extend)多6个月当实习传道。之后却发生一件令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我被证实患上忧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我的情绪起伏不定,一直都见牧者接受辅导,但久久不能平复稳定。在2013的五月底六月初,终于被精神科和心理科医生证实患上忧郁症。患上忧郁症的原因乃多年来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事务累积而成,包括对教会人事的问题、宗派里牧者之间的政治斗争、家庭的和谐关系、事奉中的伤害和不开心的事务,其他等许多的问题未能妥善处理,不得已向信义会申请6个月的无薪假期,希望为了更好的养病,并处理过去多年来未解决的心结,以及要肯定清楚自己真正未来的使命,决定是否要继续在教会里牧会。 虽然在吃药,也在接受心理和属灵辅导,但还有很长的医治和辅导之路要走。想一想,这是人生最艰苦最低潮的时刻:许多的无奈、眼泪、痛苦、挣扎、怨恨、害怕的心绪从涌而来;在长期处于极其抑郁的情感状态中,我仿佛对以前感到有趣的活动(如阅读、写作、接触人和关怀)失去兴趣。我常常认为自己的人生无价值、极度的罪恶感、懊悔感、无助感、绝望感和自暴自弃,这段期间我都尽量回避任何在教会、公众社交场合或活动;也曾经有自杀念头或反复想到死亡等消极思绪。 若不是因为我患上忧郁症,我根本从来没有去留意有关这方面的议题。原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忧郁症将于202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杀手,仅次于心脏疾病。让我感到惊讶又欣慰的是,自从阅读了有关忧郁征的书籍后,才发现原来在历史上许多的伟人都曾经患上忧郁症,如宗教改革家Martin Luther、美国总统Abraham Lincoln、英国著名布道家Charles Haddon Spurgeon、英国首相Winston Churchill等,在圣经中的一些人物如摩西、以利亚、约伯和约拿,这人都曾经与忧郁症抗争。 其实牧者也都是普通的一个人,就不能要求牧者的完美形象和举动。只是我感到遗憾的是牧者健康遭危害:包括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足、没有时间运动、心灵未得到喂养。我们必须正视教会界对有精神、心灵疾病的人仍有许多偏见与论断;上帝呼召我们用怜悯与爱心去关心受伤的灵魂,除了信徒,还包括牧者。 许多基督徒面临心灵疾病时会找牧师寻求帮助,一个由加拿大牧者关怀中心(Centre for Clergy Care and Congregational Health)发起的问卷调查,却掀起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一份由三百多位、六个不同教派牧者所填写的问卷调查显示,曾被医师诊断有忧郁症的牧者,比一般人多两倍。更糟糕的是,此数据很可能低估了实际状况,因为调查中也显示,罹患严重心灵疾病的牧者中,只有一半会寻求协助。显然,牧者的心灵健康值得我们的关心与重视。 牧者关怀中心的报告发现,许多因素危害牧者的健康,包括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足;如同医疗人员,牧者被教育要关注他人的需要,但在关心人的过程中,却往往忽 略自己身体与心灵的需求;为了照顾会友或拓展事工,甚或应付自己的罪恶感,许多牧者忙到没有时间固定做运动、没有个人安静及灵修的时间,遑论休闲放松。问卷中还显示,许多牧者觉得个人的灵命更新源自“读圣经”,但令人震惊的是,当中有94%表示,虽然因为要准备讲道的关系而时常看圣经,但经文其实很少能够滋润、喂养他们的心灵。 其实,大家都公认牧会及教会事工是很复杂的服事。多数牧者认为绝对不能坦承自己患有心灵疾病,否则会被贴上标签——没有信心、软弱。很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还是认为心灵、精神疾病是一种软弱或缺点,而非一种疾病。我因为患忧郁征而需要休假,不料,一些牧者的反应却是表示不满。总会不但没有伸出援手,甚至有些牧者认为一定是缺乏某些恩赐,甚至说我不应该献身。 牧者私底下谈论时也会坦承,若将个人的心灵疾病公开,会让其他牧者看不起,甚或从今往后没有办法再服事。“这种事情绝对、绝对不能公开!不然会终身被贴上标签。”有些牧师若有心灵疾病会选择请病假或放短假,但也有许多牧者会持续工作,即使工作效率不如以往。 但如此做,只会让病情更加恶化,并且延长往后康复的时间。

Thursday, March 7, 2013

Wednesday, March 28, 2012

得胜的苦难

奖赏善行,惩罚恶行,是道德定律;历史因果报应,是生命的命运;好心有好报,坏人有恶报。有许多基督徒普遍认为苦难临到人的身上,乃归于人对上帝的违背而遭受惩罚。例如某某弟兄姐妹面对苦难,乃因为他没有听从或遵行上帝的旨意,又或者对上帝没有信心。如果受苦只是罪恶的报应,那么许多好人受苦的经验就无从解释了:“为什么好人会受苦?”。

“为什么好人会受苦?我是否因为得罪上帝而面临惩罚?”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旧约的约伯记:约伯的朋友心目中所充满的也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的思想;他们以为约伯的受苦是因为犯罪的缘故,所以被上帝惩罚。但是约伯的朋友们都错了:约伯是:“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的人(约伯记1:1)。上帝也斥责约伯的朋友们,因他们认为上帝把罪恶与苦难混为一谈:“我的怒气向你和你两个朋友发作,因为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约伯记42:7)。唯有约伯最终清楚知道上帝让他受苦是一个奥秘:“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拦阻。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约伯记42:2-3)。

上帝让约伯知道,在受苦中依然有上帝仁慈意旨的应验。约伯察觉到人自以为是的智慧和言语,如何能真正解释苦难?不可能!然而现在约伯却能肯定在受苦中有上帝的同在而欢欣,因为在约伯受苦之前的宗教操守,苦难只是道听途说的事;现在约伯受苦之后的生命操练,苦难是他对上帝应许的肯定和盼望,约伯才能肯定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约伯记42:5)。

可见约伯记颠覆了传统对于苦难的消极理解,即受苦完全是上帝对罪的惩罚。但约伯记赋予其积极的意义,即是受苦受难是将荣耀境界引领来的必经阶段。所以受苦不再单是看为牺牲品,而是胜利者。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槟城发展之父逝世


记得在童年时,父亲常提起槟城发展之父已故敦林苍佑的事迹,还有学校老师们常提到敦林如何发展槟城的成就,甚至脑海里有印象是父亲曾带我去听敦林的政治讲座(其实那时候我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在老家槟城的居所里,父亲还藏有一本有关敦林的传记和政治生涯的书籍,这一切使我对敦林老人家的事迹印象深刻。

敦林把槟城从一个渔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设施的城市,成立自由工业贸易区、国际机场、光大大厦、现代港口等许多设备,相信许多槟城人赞同敦林对槟城的发展是居功不小。

如今敦林的逝世,对许多槟城人来说确是深感哀吊。身为槟城子弟的我,虽人居在外地,但也在此为敦林默哀:
sincere condolence to father of modern Penang: Late Tun Dato’ Seri Utama Dr. Lim Chong Eu…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创世记1:26a-27和5:1b-2的男女经文


1:26a: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1: 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5:1b: ……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
5:2: 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

创世记1:26-27常被引用来解释有关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一男一女的经文,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在创世记5:1b-2再次地重复有关经文的记载。创世记5:1b-2再次提到“神”אֱלֹהִים (elohim) (与1:27的原文“神”一样);“人”אָדָ֛ם (adam)(1:26-27cf:5:1-2);“创造”בָּרָ֣א (bara)(在1:27、5:1b和5:2都出现这个词汇);还有“男”(male)זָכָ֥ר (zakar)和“女”(female)נְקֵבָ֖ה (neqeba) (1:27和5:2兼用同样地一个字眼);以及“样式”דְמ֥וּת (demut)(1:26和5:1b都出现),这提醒在解经诠释上可同时用创世记1:27和5:1b-2来解释男女的创造。然而,1:27提到上帝用自己的“形象”(an image), 唯独“形象”צֱלֶם (elem)只是出现在1:26-27。到底人(男和女)有上帝的什么“形象”?人有上帝的“样式”?又要花费功夫去查考解释了。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男人乎?女人乎?


创世记1:26-28提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样式造男造女,男人和女人兼有上帝的形象样式。男人和女人在本性和特质上兼有相似和区别,而人类在性别上的区分有何意义?什么叫男人?为何叫女人?决定和判断的标准和定义在哪里?生理或身体的结构?心理和能力的区别?责任兼自然定律的准则?为何有些人本是男儿郎,心似女娇儿;生为男人,却要成为女人?或者本为女儿身,心是男儿汉;生为女人,却要变成男人?以上的问题,或许有人认为无聊,但是或许这些反思,进一步牵涉父权意识、女性主义、两性关系和地位、也牵涉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中性人的课题……不知道对否?今天的世界的“性人”,如何有上帝的形象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