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0, 2009

My Personal Reflection

By though, I tried to improve my pers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 by various kinds of methods, like become an outstanding Christian and doing ministry effectively, yet I failed. Only until God spoke to me: “Who are you and what you did are not important. Just deny yourself in everything, take up your cross, obey and follow me faithfully.”

I felt frustrated and angry about myself. I thought I can do many things for God, even serve Him in full-time. But deep inside my heart I asked: Is it true that I will follow Christ in any circumstances, even in bad conditions? Am I doing well in every aspect of my life and found no mistake? I have many hidden sins which I feel shame about. Am I so proud of myself and self-centered until I contempt others? Is my pers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 is to glorify and testify God’s goodness, or is just for my own benefit?

Now, I thank God because He wants me for a breakthrough and to step out in faith, to do things that bring to the newness in my mind and life. He wants me to have a fruitful pers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 in my life. God did not need me to die hard for Him but wish me to love Him with all of my heart, all of my soul, all of my mind and all of my strength; also love the others as myself, and it should be the first priority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in my life. He is concern about me, as a person, for who I am, not just what I am.

By the grace of God, I hope to be His friend and live out His image and likeness. Together I walk with Him in the journey of faith. Let me experience and share His love and amazing graces through my devotional time with Him, in community life and in whatever situations that happen to me. Let my life to be transformed and become a person with pure heart. I believe God is creative; He always has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and will give me the potential to do things too, which will bring forth glory to Him.

Thursday, July 16, 2009

《使徒行传》概论

引言:《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关系

大约在1世纪末期,在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团体中,流传着两卷书。这两卷书其实在原来的文本是一本书,内容主要提到从施洗约翰的出生与耶稣基督的生平开始,然后是教会的建立,直到使徒保罗把福音传至罗马的事迹;前后横跨七十年的历史。

第一卷书(或原来文本的前部分)主要记载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及他所行的事和其教导。而第二卷书(原来文本的后部分)主要则记载教会如何继续基督在升天以后的工作和教导。因此初期教会就把第一卷书列入与其他同样记载耶稣基督生平的书卷中,而这第一卷书就被称为《路加福音》。第二卷书在后来被称为《使徒行传》 ,这两卷书(其实是一本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使徒行传》在新约圣经里是一本历史书,是有关初期教会建立的书,也是有关福音传到世界各地的书。从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短短数十年,福音就从耶路撒冷直传到罗马,信主的人无数,教会的发展十分迅速。本书明显地记载门徒们的传道工作,有彼得、保罗、司提反,腓利,巴拿巴等人物。

作者
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使徒行传》是第三卷福音书的作者路加所写。以下四点论证把这论点确定下来:

第一、《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都是指明写给“提阿非罗”的(路1:3;徒1:1);而且在《使徒行传》开卷的时候,作者又指明他曾作了“前书”,那是指着《路加福音》说的。

第二、两卷书的风格,句法,和内容结构方式,都是非常吻合相似,而且其中所用的医学术语,也是明显的与那位称为“所亲爱的医生”路加相配合(歌罗西书4:14)。

第三、在16章10节和20章6节等的经文出现的“我们”一词,即意味着叙述者本人就是保罗的同行伙伴之一。在《使徒行传》20章4至5节和《提摩太后书》4章11节中,可以看到路加一路上陪伴着保罗,未曾离开他,直到保罗在监狱临死前的日子。这一点若把西拉和提摩太的可能性剔了出来,也找不到一线的证据暗示是提多,那么《使徒行传》的作者就是路加。而且在第16章之前的记叙,它的风格与第16章以后都是的一贯而接续的,必定出自同一位作者。

第四、《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两卷书,自从反马吉安主义序论中「路加福音」的部分(公元160-180年)、穆拉多利经目(公元170-200年)、第二世纪的教父爱任纽(Irenaeus)在大约公元180年开始、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和俄利根 一直传统下来,几乎每个跟随他们学习的人,包括优西比乌和耶柔米等权威学者,都声明作者是路加,而历代的基督徒都一致同意。 今天所有的评论家和大部分的学者,都没有异议。路加著写《使徒行传》的外证早已存在。

著作日期

当今大多数的学者对《使徒行传》的成书日期有两个不同的论证,第一个论证是推断在公元60年代中(大约62-63年);另一个论点是推断在公元70年末或是在80年初。以下是两个不同论证中所支持的论点:

第一个论点是根据教会的传统,使徒保罗应该是在大约公元64年或65年殉道。为何路加在《使徒行传》里没有记载保罗之死?因此推断在保罗被囚或死前的那两年末期,路加写成了《使徒行传》,也许路加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得到保罗的从旁指引。既然这本书一直叙述到那个时候,那《使徒行传》应该就是在大约公元62-63年写成的。《使徒行传》没有提到保罗所写的任何书信(*但在保罗的一些书信里曾提起路加,难道路加不知道吗?他们的解释是作者在写此书时,大概没有参考这些书信,或认为写《使徒行传》的目的不需要提起保罗的书信。)保罗在尼录(Nero)面前受审和被释放也没有记在书内;也没有提起耶路撒冷被毁及基督徒受逼迫的事迹,为何路加都没有记载这些事件呢?因此这本书亦不会在之后的时间写成,不然路加绝不会忘记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保罗被释放后的传道工作和第二次被捕受审,最后殉道等大事,路加是绝不会放过的 。然而,这些对路加的假设都是后来的人所推断的,是否正确,无法辨证,只有推断。

第二个论点是在学者的研究中,路加在写福音书时曾参考《马可福音》,而《马可福音》大约是在公元60年中期写成,《路加福音》的写成应该是大约公元70年代后。路加在写福音书时,提起有关耶路撒冷被毁之事(路21:20-24)。耶路撒冷被毁之事是在写福音书时前后的时间,当时也是基督徒受逼迫的时刻,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公元70年代前后。在教会的传统中,福音没有因为使徒的死亡和基督徒受逼迫而变成暗淡,殉道或逼迫是推动福音继续宣讲的动力。为此,作者仍然可以对传福音的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也因此在《使徒行传》的结尾中看出较为乐观 。至于《使徒行传》没有提到保罗所写的任何书信,他们的解释也认为作者大概没有参考这些书信,或认为不需要提起保罗的书信。加上在《使徒行传》书卷里提起“基督徒”的称号两次(徒11:26;26:28),显示其写作年代乃在基督教信仰已脱离犹太教的信仰群体,这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公元70年代末的事件,所以推论这本书是在公元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所写成 。只是作者路加是否活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就无从考究。

著作地点

本书写作的地点有许多不同的推论,有些学者说是在安提阿,因为安提阿是第一个非犹太人的教会,也是非犹太人宣教的起点;有的人则说是在罗马,因为是本书结束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在以弗所、或在该撒利亚、亚该亚 等等,因为都是本书常提起之地方,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范围与书名

有人称这本书为“圣灵行传”,因为书中提到圣灵的地方十分多,也有人称为“升天基督的行传”,他们的论据是路加的开头语:“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列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他们以为路加写这本书的任务,是要把主升天后所继续的工作写出来。然而,对那些认为这本书应该还是《使徒行传》的学者们,他们的反驳是虽然升天后的基督和住在使徒里面的圣灵都不断的工作,但在书中可以见到这些带着基督使命,受圣灵管制的使徒们;而且也是这些使徒所作的和所讲论的,构成这本书的主体。

也有人否认《使徒行传》这个题目是本书的真正书题,因为就书中记载而论,除了使徒彼得和保罗的事迹之外,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使徒的事迹。但有人反驳这个说法,原因在第1章里,已经把十二使徒的名字都列了出来,在接着以后的各章里,当路加提及“使徒们”的时候,都是指着那十二使徒说的。像这样指着十二使徒整体来说的经文,最少有过二十三次。他们所作特出的宣告,决策,和所有的活动,都表明他们团结一致,好像一个具有公认权力的法团一样。 作者可能认为没有需要,同时亦没有可能个别性地记载每一个使徒的历史。作者只挑选几个使徒出来详细记载,可能用意是以他们为整体的代表,又或者是因为这几位使徒是领袖的缘故。故此本书的确是一部《使徒行传》,因为目的是要注意到这些人的伟大言行,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发生过的事。

写作的对象

《使徒行传》是指明写给“提阿非罗”(徒1:1)。谁是提阿非罗?学者们的推论认为他可能是一位有地位的人,或是一名官员,亦可能是赞助路加著作出版的人。虽然《使徒行传》只是写明给“提阿非罗”一人,但学者们相信路加写作的对象是群体。而这些群体是谁呢?唯有从写作的目的之后得以端倪。

写作的目的

就如在引言部分所提,《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在原来的文本其实是一本书。原来文本的一本书被分划为两卷书,是有其背景的因素。在古代社会里,由于当时书卷大小实际的限制,作者都会严格限制作品的字数。作家必须将其作品密密麻麻地写在蒲草纸的卷轴上。因此学者们认为当时路加用了两整卷蒲草卷轴,第一卷蒲草卷轴写有关耶稣基督的事迹和教导;而第二卷蒲草卷轴记载教会的建立和福音传到世界的各地。 两卷蒲草卷轴在内容的思路是一贯性和有关联性,在当时是被看为一本书。只是后来初期教会把第一卷蒲草卷轴称为《路加福音》,第二卷蒲草卷轴被称为《使徒行传》。所以,在探讨《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也必须考虑到《路加福音》的目的,只因为这两卷书表达了作者本身写作目的。

《使徒行传》主要的目的是教导基督徒为福音见证的著作,配合建立教会基础的论述。路加无论在福音书或《使徒行传》里,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福音的真实性。在路加福音1章4节里,路加用(Επιστήμη)希腊文一字,原意是“教导”或“学习”(被动的语态),来明证福音的确实性。 路加原是希腊人,但却一直跟随犹太人的耶威(Yahweh)敬拜,只是没有割礼成为犹太人(按照传统犹太教的礼仪)。在接受基督的信仰后,路加致力去讲述基督教信仰的历史基础,神的救恩已藉着耶稣基督显明给犹太人和世人,而使徒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和引导,将这救恩信息传达到万邦去,因此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形成了《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丰富内容,来坚固信徒(包括提阿非罗)的信心和委身。

有一些的学者认为本书的其他目的是为辩护基督教,或为抵抗异端的影响,或为当时保罗在罗马的审判面前辩护,成为辩护状来为保罗还一个清白。但有很多学者质疑这些目的的可能性,只是普遍上认为可能有某些例如救恩论和圣灵论的神学论点,或者护教学及布道学 的性质。唯有学者们一致性的认同是本书主要目的是教导基督徒为福音见证的论述。

文学形式

原文:路加的母语是希腊文,据说路加是受七十士译本(LXX)的写作形式所影响,所以路加在写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时多少有LXX写作方式的影子。只是在写《使徒行传》的后部份,他开始用如当时社会一般人所用的希腊文。 由此可说,《使徒行传》的文本原文是希腊文。

文体:大多数的学者把《使徒行传》列为“历史”的体裁,亦有叙述的文体,像一部“历史小说”。也有学者认为是故事叙述的续篇,延续《路加福音》
的历史脉络。 或许也可以说,路加的《路加福音》是使徒们的“前传”(除了保罗以外),而《使徒行传》是使徒们的“正传”。

特色:《使徒行传》用了许多丰富的词汇,有四百多个词汇是新约圣经中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的。 例子:本书多用“见证”这个字(共25次),传道工夫也包括了见证。福音能有效传开,信徒的见证是不可少。本书亦多记祷告这回事(共25次),福音能传得快,祷告是重要因素。本书更着重圣灵。(共51次)除了人尽本分,圣灵的同工,是初期教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钥节:《使徒行传》的钥节是1章8节:“但圣灵降临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在这一节经文里面,看见神的委托,圣灵的装备,并为基督作见证的地区性次序,是很有条理地顺着1章8节所列出的地理形式而写。以后看到书中历史的发展,正是根据地理形式而写的次序:“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从2至7章记载在耶路撒冷作见证;8至12章记载在犹太全地、撒玛利亚、沿海平原及该撒利亚等地作见证;最后第13章至本书的末了记载作见证“直到地极”,叙述福音怎样传到地中海一带的城市,直到罗马。

重要性

《使徒行传》的中心思想是“到普世去见证基督”。本书的头一章记载了基督复活后直到五旬节来临之前的事迹。耶稣基督在最后与使徒们所谈论和讲解有关“神的国”。这位复活的主差遣使徒们去传讲有关“神国”的事,就是:一、要他们见证主耶稣就是以色列人所盼望要来的弥赛亚君王,虽被钉十字架,但是现今复活了,成为他自己百姓的救赎主,又是旧约长久以来所应许的“天国”之君。二、要他们见证主耶稣是每一个人的救主,能救他们脱离罪和罪的权势,并永远的刑罚。任何人只要信靠他,他的代死和复活就能在他身上产生赦罪的功效。

使徒们的责任是要把这位天国君王的供献带到世人中间去,正如主基督自己一生至死所作的一样。不同的是,现今他们所要传扬的信息多加了一点——就是这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现在成了救赎世人脱离罪的记号。每个人可以藉着相信主耶稣基督为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为世人的救赎主,就能得藉救恩,就是给人类带来一个新的天国福音。
内容大纲

《使徒行传》可分成两大分段:第一分段由第1章开始至第12章的结尾;第二分段由第13章至本书的末了。在内容大纲,本书亦可以分成两个部份:

 第一部份的大纲是在犹大地的传道见证(1至12章),这一段主要是以彼得是重心人物。当中包括了聚集(1章)、传道(2至12章)和逼害 (7章)。

第二部份的大纲是在外邦的见证(13章至28章),这一段主要是以保罗为重心人物。当中亦包括了聚集 (13:1-3)、传道和保罗三次布道行程(13:4至21章:26),逼害及受审(21章:27至28章)。

《使徒行传》的总大纲如下:
第一部份的大纲:
福音传给本土的犹太人(1章至12章)
1章:使徒们预备等候。
2章 :神迹——见证——被接受。
3章和4章:神迹——见证——遭拒绝。
5章:神迹——见证——遭拒绝。
6章至7章:神迹——见证——遭拒绝。

第一个转折点:司提反被杀害(7章)
(1)犹太人受到审判。
(2)犹太人正式公开拒绝天国。
(3)福音向外扩展。
(4)福音中心转至安提阿。

向外布道:主要城市及人物
8章:撒玛利亚——埃提阿伯太监。
9章 :大马士革——扫罗改变为后来的保罗。
10章:该撒利亚——外邦长官哥尼流信主。
11章:安提阿——外邦人被接纳(38节)。
12章:耶路撒冷——彼得受希律王的审判,后来被
天使解救。
第二部份的大纲:
福音传给分散各地的犹太人(13章至28章)
13至14章: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
15章至17章: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
18章至21章-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
犹太人普遍的反应——拒绝。

第二个转折点:保罗遭暴乱迫害(22章)
(1)犹太人对保罗的憎恨达到最高峰。
(2)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一致拒绝。
(3)逼使福音只能传给一些代表性人物。
(4)引至保罗在罗马作最后的见证再向一些代表性
人物作见证。
23章:保罗在公会前作见证。
24章:保罗在腓力斯面前作见证。
25章:保罗在非斯都面前作见证。
26章: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作见证。
27章:保罗被解去罗马:作最后的见证。

第三个转折点:转向外邦人(28章)
“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28章:28节)

结语

为何《使徒行传》没有记载彼得或保罗或其他人后来的结局如何?是生是死?《使徒行传》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教会的传统知道使徒们的去向。据说彼得晚年时被钉在倒立的十字架而死;保罗可能曾经到西班牙去宣教,后来在基督徒受大逼迫的时候被砍头而死;多马则远到印度去传福音而死在那里。无论如何,路加写《使徒行传》的主要目的不为彼得或保罗而写,更重要的是有关圣灵如何透过彼得和一些使徒们在犹大全地传福音的纪录;圣灵透过保罗、巴拿巴、西拉、提摩太、约翰马可等人到地极建立教会的记载。因此可说《使徒行传》的重心强调福音由耶路撒冷到罗马,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支变成普世性的信仰。

学者认为路加可能正预备继续写完《使徒行传》时,不幸死了。或者可能路加在写完《使徒行传》后,准备开始写第三卷书,但没有写到。又或者可能路加已经完成了第三卷书,但已经遗失了 ;因此《使徒行传》的留下很多未完的结果。假设有一天学者或考古学家们发掘到任何有关使徒行传记载的文献古物,那么《使徒行传》的著作和结尾可能有新的发现或诠释。但这却不会影响此书的经典和权威性。《使徒行传》的开始证明了教会必将以圣灵的能力完成普世宣教的使命,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直等到基督再来的日子。


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1. 卢龙光:《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解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 刘锐光:《圣经大纲》。香港:香港读经会,2006。

3. 编者不详:《圣经新译本(简体.神字)》。香港:天道书楼出版社,2002。

4. 编者不详:《圣经灵修版(袖珍本)》。香港: 国际圣经协会,2001。


英文参考书目:

1.A Elwell,Walter and W. Yarbrough, Robert.Encountering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y and Theological Survey. London: Angus Hudson Ltd,
1997.

2. H. Easley, Kendell.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Biblical History.
Tennessee: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2003.


翻译本参考书目:

1.卡森(D.A. Carson)、穆尔(Douglas J. Moo)合著:《21世纪新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中译。香港:天道书楼,2007。

2. 大卫.纳布尔(Davie B. Napier):《使徒行传注释》。中译。台南:人光出版社,2002。

3. 戈登.菲(Gordon D. Fee)、道格拉斯.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合著:《圣经
导读(下)(How to Read the Bible Book by Book)》。中译。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5。

4. 巴斯德(J. Sidlow Baxter):《圣经研究--归纳性研经:创世纪至启示录
(Baxter’s Explore the Book)》。中译。加拿大:国际种籽出版社, 2008。

5. 马唐纳(William MacDonald):《新约圣经注释》。中译。香港:角石国际出版社,1990。

什么是阅读?

如何定义“阅读”?在一般人或传统的观念里都认为“阅读”是指从书写的文字中汲取资讯。然而,阅读不应只是针对“书本”而已,也应该以“阅读整个世界”为出发点来更加扩大阅读的范围和载体。因此,阅读不仅只限于读书籍或纸张里的文字;而电子书、电脑、网页资讯、手机等都可以用來阅读。简单地說,阅读是“从不同的载体中,获取並整理知识与信息的过程。”

为何要阅读?有人说是为了寻求知识;也有人是为了研究而参考阅读工具的需求;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消遣。其实,阅读是掌握开启所有资讯的钥匙,主要功用乃是获取信息,而不只是掌握语言或图画形式。阅读是个沟通,从载体文字里的原创者,与载体文字使用者之间的交流。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和反馈,但是作者或原创者在写作或创作时应知道他的读者或使用者是哪一个群体,显然是想让他们懂得当中的资讯与思想。阅读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吸收信息过程,而是一个人能在逻辑思想和心里有所回应,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满足人类在思想和生命深处的共鸣需求,告诉有关人应当如何活着,与世界和他人的交流。阅读成为了人的精神粮食,填补人心的欲知性。阅读不应受时间、载体和环境的限制。所以,阅读当持久而不断更新,以致一个人在所拥有旧的观念和新的信息吸收而带来相互作用的过程,生命与思想不断更新变化而成长。 (字数:550字)


参考书目:

  1. 齐若兰、游常山、李雪莉合著:《阅读:新一代知识革命》。台北市:天下杂志,2003。
  2. 陈国鑫:《资讯时代的读书方法》。台北县:方智,1993。
  3. 张惠箐主编:《阅读的风貌》。台北市:英属盖曼群岛商网路与书公司出版,2003。
  4. 阿部瑾也(Abe Kinya):《阅读飞行:Reading的无限可能》。中译。台北县:台湾广厦,2000。
  5. Kenneth S. Goodman:《谈阅读》。中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8。
  6. Langan, John. English skills with readings. Boston: McGraw-Hill, 2002.
  7. 莫提墨.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查理.范多伦(Van Doren, Charles):《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译。台北市:台湾商务,2003。